眼下正值传统的跳槽时点,似乎没啥动静的背后,却已显示就业行情的暗流涌动。不少房企已开启了对人才的盘点布局,某些岗位人才的争夺战已经打响。同期,笔者也听闻了几个业内好友的职场新动向,快虽快,却也不感太意外。
也有朋友说,目前尚未有被争抢的迹象,是不是要凉凉了呢?客观说,供需双方的体感不大一样。就个人而言,能否继续胜任,关键看你手中有没有一张硬核的岗位通行证。我们近距离解读一番。
(相关资料图)
壹
从优胜劣汰到优中择优,
游戏规则升级了
所谓剩者为王,其实还是胜者为王。犹如金字塔底和塔尖,过剩则堆积于底部,有些岗位将面临总体过剩和优秀人才供不应求的困局。换句话说,岗位还在,但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升级了,优胜劣汰的规则也升级了。
1
并购重组下的房企瘦身或退出
未来,优质房企可通过融资并购房企和项目,进一步做大做强,而有些房企却面临瘦身、离场,被动或主动。这时候的优胜劣汰,已经变为优中选优、不优即劣,意味着部分房企人员的流动、下岗。
2
房企内投资布局的集中化
组织架构扁平化、管理层级收缩是主流房企的必然操作。一方面,总部-大区-城市的三级管控逐渐转向总部-城市的二级管控模式,这样,大区的定位也随之发生改变,一些管理职位就会被优化掉,比如承担沟通对接、价值创造不直接的运营、后勤岗。另一方面,很多房企会陆续退出业绩差的三四线城市,即使有些城市暂不退出,也会收缩为中心城市的一个项目部,这些都将导致大量岗位的不复存在。
3
房企内核心业务的精简收缩
高周转时代,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去做,大多数房企更倾向于核心业务的专业再细分,因此这些部门的编制规模相对庞大。比如鼎盛时期,为实现更高的产品力,很多房企的产品设计部编制能高达几百人,从总部到大区,再到城市和项目,从建筑到结构,再到精装、园林,都是矩阵布局。
如今,房企规模的收缩和楼盘的同质化、标准化,无须过分细分,也不需要那么多人了,必然面临总体供大于求和优秀人才供不应求的两难困境,被瘦身也就首当其冲。除了产品部,投拓、商业、写字楼、营销部门都有这个现象。
贰
选择与被选择,
房企的关键岗位人才争夺战升级了
房企要提质增效,对核心业务部门的依赖度有增无减。基层的、执行标准化的螺丝钉们可以适量减少,但对能影响和推动决策的关键人才则更亟需。企业需要能打赢每一场仗、能担事儿和解决问题、足够硬核的全能选手,为此可支付更高的激励性薪酬,当然,与之匹配的,一定是更高的能力要求和考核标准。
具备这些能力的全能选手,往往把握更主动的选择权。地域性极强的地产行业,在区域、城市的地产圈子并不大,双向选择的配对游戏,恰似熟悉的陌生人,眼神里充满着彼此审视。不可小觑的是,当生活的安全性跃升至首位时,就业的安稳度考量也变得尤为关键。
看似人才争夺战,实为房企实力的一次较量。
叁
供求失衡,
哪些岗位将是人才争夺战的C位赢家
1
项目总
前些年的项目总通常偏工程口,日常基本是工程管理的思路;现在已经大不同,项目总已是实际意义上的项目第一操盘手,定位为全能型的管理人才,因此也往往作为城市总的储备。
欲戴王冠,必承其重,项目总并非你我想象的那样光鲜,不仅承担各项指标,还有关键节点任务的完成考核。比如楼盘示范区,如果不能如期开放示范区,那就是踩了红线;再如项目封顶是放款的关键节点,各种原因的延期随时出现,但有条件要完成、没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完成,这也是入住交付的一大考验。
总之,挑战极大,经历几重打磨还健在的都是人才。正因如此,优秀的项目总已成为各房企争抢的核心人才。
2
投拓总
拿地于房企至关重要,投拓不只是技术活,而是最强大脑。拿地很重要,但不是所有投拓员工都很重要。随房企布局的集中化,房企总部和核心城市关键人员的重要能级还会加强,而被收缩的城市,投拓人员过剩也是事实。
此外,集中供地模式下,房企内部的业务流程发生了变化,原本一年的投拓工作量,现在要集中在几个时间点、一次性地加班加点完成,拿到地的当然好,任务完成了,没有拿到,工作考核少了硬指标,如果全年都拿不到地,这一年的日子并不好过,更不要说成就感。如果房企在走下坡路,还会面临着随时裁员下岗的危机。
3
设计总
未来房企要想跑赢市场,就一定要真正响应客户需求,品质是底线。想拔得头筹,就要在产品力上大做文章。
在期房预售制的大背景下,售楼处不止是销售战场与道具,更是产品力品质的缩影。客户对产品力的感知首先来自售楼处,高品质的场景构建往往散发着愉悦的体验感,聪明的房企深谙此道。
而这些,绝不只是选用一两个外部知名的设计大师就能解决的,关键还在于房企,是否拥有既专业、又有经验,既懂得业务流程、又有责任心的设计硬核人才。
4
营销岗位
如果说项目总是项目业绩的第一责任人,那么项目营销负责人即为业绩的直接责任人。楼市下行期 ,大部分项目都是开盘即持销的命运,业绩实现难度越大,营销的重要性也更凸显。
不过,有一条铁律亘古不变,无论市场怎样,项目素质怎样,卖不好,板子首先会打在营销身上。营销虽不是熟能生巧的工种,但能适配往往才是世间最难的事,频繁换将、越换越差的现象很常见,如此循环反复,大浪淘沙,既专业又抗打的营销人不是一般的紧俏。
肆
地产营销的新挑战
1
个人与企业适配度的重新考量
理论上,风险可控、业绩稳健的头部房企会因并购重组、业务量的拓展,而需要更多人才,优秀人才也应流向优秀房企。但事实上未必,当下的头部房企国央企是主力,这些房企的人才流动性相对较低,尤其中高层的关键岗位,一般会内部培养与交流解决,哪怕目前人选不合适,也比外部空降更可行。我们来看下原因。
一方面,外部空降人员虽然经验丰富,但通常会带有极强的某房企特色或个人特色,这一点对于要应聘的房企未必是优势。
另一方面,他们也未必能适应应聘企业的文化、接受较低的薪资待遇,还有更繁复的流程审批、以及不同的内卷。换句话说,对于需要人的这些房企,符合企业文化、熟知管理流程要比能力重要,做人做事是基础、信任机制是关键。
此外,一张白纸比阅历沧桑更重要,人才梯队年轻化是趋势。很多头部房企对社会人才的需求,会落在中基层的年轻岗位,包括部分项目的营销操盘手。
2
专业细分向跨专业全能型的转变
集中供地模式下,房企的运营速度有了很大提升,从拿地到取证、开盘,时间一再被压缩,更扁平化是特点,这就要求专业条线的负责人一定是复合型人才,满足既要又要还要,编制可以瘦身,但每个编制的含金量只能更高,实现1+1大于2的效果。
比如营销,既要实现业绩,又要跨专业协作,身体力行前置到拿地定位、产品设计、成本建议,还要过程中节点跟进、排雷,以及开源节流等全面要求。如果只懂销售、策划或品牌,未来的路就越走越窄,沦为打酱油、被淘汰不是不可能。
3
营销一线能否摆脱渠道重度依赖症
这两年的楼市下行,渠道非但没退场,而是愈发依赖,费用点位和成交占比居高难下。表面看起来是渠道与现场销售能力的此消彼长,其实不然,尤其在竞争加剧的板块,药不能停,渠道往往绑架销售,成为不得不用、费用不得不攀升的利器。
再者,渠道拓客本应出自社区二手房业主,但这部分客源已被透支、枯竭,于是渠道开始尝试各种电开、自己花钱打广告等模糊地带的揽客方式,渠道和客户私下的利益分成也已成为公开的秘密,这就必然挤占了本属于售楼处的正常到访资源。
其实,不是不能用渠道,而是要合理使用,分寸、边界要拿捏好。一旦重度依赖,不仅影响购房人的体验,更可能出现因承诺不实导致的入住货不对版问题,这时候伤害的就是购房者权益和房企口碑。
当你把业绩主动权交给别人的时候,对客户、对团队、对企业都是不公平的事。于个人,如果不可或缺的价值在衰减,或将面临着新的职场考验。
2023年的开局不错,机会与挑战共存。优胜劣汰规则的进化升级,同时适用于房企和个人。给个人的建议是,顺应变化、调整心态、保持学习、提高自己,努力拿到更硬核的岗位通行证。(更多沟通交流,可添加主编微信kiwi52012,请备注公司+职务+姓名)
来源:攸克地产 本文已获授权,对原作者表示感谢!
点击打造VR数字售楼处,线上抢客快人一步!
关键词: